


1.廣州期貨交易所揭牌。
2021年4月19日,廣州期貨交易所揭牌儀式在廣州舉行,廣東省委書記李希、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共同揭牌,自此廣期所正式運營,實現了廣州國家級金融基礎設施歷史性突破。設立廣期所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是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舉措。廣期所是繼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之后我國第5家期貨交易所,秉持創新型、市場化、國際化的發展定位。期貨交易具有套期保值、防止市場過度波動、節約商品流通費用以及促進公平競爭等功能,對推動金融市場的長期穩定發展、帶動金融市場其他業態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廣州將以打造國際一流期貨交易所為目標支持廣期所建設發展,充分發揮期貨交易的功能作用,打造風險管理中心和期貨產業體系,構建粵港澳大灣區資本市場高地,加速推進共建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提高全球金融資源配置能力。

2.金融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獲得信貸”指標名列前茅。
2021年,廣州“獲得信貸”指標在國家和省評價中繼續名列前茅,助力廣州成為營商環境標桿城市。各項貸款增長迅速,年末廣州各項貸款余額6.14萬億元,同比增長12.9%,增速位居我國主要城市前列。普惠小微貸款增速明顯,全市普惠小微貸款余額5500億元,同比增長34.7%。深入實施普惠貸款風險補償和市場化轉貸服務機制。22家合作銀行投放普惠小微貸款24.5萬筆、584.1億元,惠及小微市場主體8.9萬戶。市轉貸服務中心完成991筆業務,提供26.6億元轉貸資金,降低約85%的轉貸成本。推動實現部分動產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和查詢試點的改革舉措取得明顯成效。年內,廣州在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內共發生登記7.5萬筆,同比增長38.7%,查詢35.6萬筆,同比增長83.2%。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落實“領頭羊”上市培育計劃,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23家,累計224家,市值約3.5萬億元。證券交易額24.3萬億元,增長30.1%。

3.出臺《廣州市金融發展“十四五”規劃》。
出臺廣州市金融發展“十四五”規劃,創新提出“三中心、一標桿、一高地”發展定位,即:高標準打造風險管理中心,建設面向全球的財富管理中心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化金融資源配置中心,創建數字金融標桿城市,建設引領全國、影響全球的綠色金融發展創新高地;明確“十四五”時期廣州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方向、行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項目。同時,廣州進一步完善金融政策體系,年內先后出臺《廣州市關于推進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實施意見》及其《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廣州市現代金融業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等政策,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產融結合機制進一步完善。

4.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廣州綠色金融服務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方面成效顯著。在全國六?。▍^)九地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自評價中,廣州已連續三次位列綜合排名第一。年末,廣州綠色貸款余額5705.6億元,居全省和各試驗區首位;全市累計發行各類綠色債券960.9億元;廣州碳交所碳配額現貨交易量累計成交2億噸,居全國第一。發行全國首批碳中和債券、碳中和綠色資產證券化產品、全國首單“三標”(綠色農業、鄉村振興專項、革命老區專項)綠色中票等,赴香港發行境外綠色債券取得突破。中國證監會批復廣州期貨交易所推進碳排放權期貨等綠色品種研發計劃。設立全國首家氣候支行。廣州銀行、廣州農商銀行參與大灣區首批法人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試點。成立廣州綠色金融協會、廣州綠色金融服務中心。組織評選首批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案例。積極落實碳中和決策部署,在綠色金融體制機制、平臺建設、信息披露、融資模式等方面大膽實踐。

5.“監管科技+司法存證”雙循環體系獲評第三屆“新華信用杯”全國信用案例。
廣州積極運用監管科技提升地方金融監管工作水平,大力打造以“監管鏈、司法鏈、征信鏈、風控鏈、服務鏈”有機銜接的地方金融“五鏈協同”監管和服務體系。該體系運用區塊鏈科技實現監管、司法等各方數據互通,相關技術標準同時滿足企業規范發展、數字化監管、行業司法救濟等要求,確保地方金融組織借貸業務的真實準確。實踐證明,該體系有效降低訴訟調解、司法救濟舉證難度并實現案件批量智審,大大提升對地方金融組織的司法救濟效能,有力維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對促進地方金融穩定健康發展具有很好的應用推廣價值,為全國地方金融監管工作提供了“廣州樣本”。廣州以該體系為基礎報送的《打造“監管科技+司法存證”雙循環體系,營造誠實守信金融生態環境》獲評第三屆“新華信用杯”全國信用案例。此外,廣州民間金融街在小貸公司監管領域深入實踐該體系,榮獲中國小額貸款公司協會頒發“中國小額貸款行業科技應用實踐基地”。

6.跨境理財通等試點落地和機構落戶助力廣州打造大灣區跨境理財和資產管理中心。
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之一,具有發展財富和資產管理的良好基礎。2021年多項金融互聯互通創新試點落地更是為廣州跨境理財和資管業務發展提供了豐厚政策土壤。年初FT賬戶向全市科創企業推廣。截至年末,廣州地區開立FT賬戶近6千個,辦理資金業務1.84萬筆,金額6356.9億元。9月,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試點啟動,截至年底已累計完成跨境資金結算5855筆、金額4.9億元。11月,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試點落地廣州。成功爭取在南沙自貿片區開展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資格。持牌金融機構進駐加速。12月,恒豐銀行廣州分行開業,標志著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全部進駐廣州。華農財險總部落地廣州,成為廣州第6家保險法人機構?,F代財險廣東分公司、北京人壽廣東分公司、大豐銀行廣州分行等陸續開業,金融資源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廣州金融機構綜合運用跨境理財通、債券通、股票通、QDLP等跨境投融資渠道,開發滿足大灣區居民多元化需求的跨境理財資管產品,發展多層次財富管理業務,加快廣州打造大灣區跨境理財和資管中心。

7.廣州獲批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試點和舉辦首屆金羊“點數成金”數字金融創新案例示范活動。
11月25日,廣州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試點正式啟動,這是繼廣州獲批國家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廣東省供應鏈金融創新試點后,又一項在穗落地的重要金融科技創新試點,助力廣州金融數字化轉型升級。同時,廣州舉辦首屆金羊“點數成金”數字金融創新案例示范活動,作為推動數字科技賦能金融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遴選出“自由貿易(FT)賬戶跨境金融服務系統”等10個金融科技創新應用示范案例和“數字供應鏈金融普惠中小微平臺系統”等5個數字金融創新專項示范案例,聚焦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實體經濟和民生便利。年內,廣州大力推動金融業態與數字科技深度融合,打好數字金融創新“組合拳”,先后設立廣州數字金融創新研究院、數字金融創新監管和應用場景實驗室、金融分布式數據庫協同創新實驗室、中大灣谷風險管理技術實驗室等創新平臺,金融科技創新氛圍如火如荼。

8.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重大階段性進展,維護廣州金融安全穩定運行。
2021年,廣州市堅定不移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廣州金融穩健性、安全性居一線城市前列。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底線,在國家金融監管部門指導下,積極開展金融機構、房地產金融等領域的風險排查處置工作,有效維護金融安全穩定運行。運用市場化、法制化手段妥善處置公募債、私募基金及上市公司風險,私募基金壓降風險存量規模609億元,壓降比例達61%。年內,廣州P2P網貸行業存量業務金額、涉眾人數大幅下降,借貸余額、出借人數分別下降55%、62%,風險大幅收斂。依托廣州金融風險監測防控中心創新開展金融風險防控監測,獲國家處非聯辦高度肯定,榮獲省政府“廣東金融創新獎”二等獎。創新開展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宣傳,“金融大講堂”項目獲我市“誰執法誰普法”創新創先項目。

9.成功舉辦十屆中國(廣州)國際金融交易·博覽會。
連續10年成功舉辦中國(廣州)國際金融交易·博覽會(金交會)。金交會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實現“碳中和”的大型會展活動。10年來,累計達成產融對接意向簽約金額5萬億元,其中第十屆金交會產融對接意向簽約金額10170億元,創歷史新高;累計吸引全球40個國家和地區、全國36個省市代表團參展參會,入場參觀超100萬人次;累計舉辦79場高端論壇,200多場專項推介會及項目展示、路演;累計吸引600多名海內外頂級經濟名家、1.5萬名專業人士出席;累計為廣州金融從業人員提供1萬多個事業發展機會,相關機構累計推出優惠措施2000多項。年內,還成功舉辦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金融平行論壇、國際金融論壇(IFF)第18屆全球年會、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論壇等系列國際性展會活動,集聚國際專家學者建言獻策,廣泛傳播廣州金融聲音,提升廣州金融影響力。

10.黨史學習教育和紅色金融文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高站位謀劃、高標準部署、高質量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和建黨百年慶?;顒?,先后組織開展瞻仰革命遺址、參觀主題展覽、閱讀紅色經典、觀看紅色影視、致敬英雄模范、研學紅色金融等活動107場次;把學黨史、悟思想的成效轉化為辦實事、開新局的實干實績,高標準完成“我為群眾辦實事”重點民生項目15項,指導金融機構黨組織籌建6個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站,為157戶困難群眾、老黨員送上價值16萬元的暖心物資和貼心服務。指導48家金融機構、企業積極與市內外同行結對共建,推動12家行業協會與會員單位開展黨建聯建,組織135家金融機構建立紅聯共建“朋友圈”。依托嶺南金融博物館舉辦“黨史中的紅色金融記憶”等紅色金融專題展,入選廣州市紅色文化主題活動菜單,170多個單位5萬多人次參觀學習;成功舉辦“講個故事給黨聽”2021嶺南金融文化大使選拔大賽,吸引超百萬人次關注;首創推出20期紅色金融系列短音頻,累計收聽量超1050萬次;全市規模最大的金融類產教融合基地——嶺南金融文化產教融合基地掛牌。

來源: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